淨空法師:什麼是真供養?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十方大士聞名得益」,得的利益無量無邊,殊勝無比,「感恩圖報,故廣修供養無有懈倦」。廣修供養裡面,「種種供養中,簡言之為財法二種供養。《普賢行願品》曰: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普賢菩薩講的,這是真供養。幢幡寶蓋,那些見佛的時候用這個供養是什麼?是表一點心意,表一點敬意,實際上這是真實供養。如果沒有真實的,那一點幢幡寶蓋供養就變成假的。香花、幢幡寶蓋代表什麼?就是代表真實,真實是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幢幡寶蓋那是形式。有實質,形式就有意義;沒有實質,形式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我們今天供養佛,在佛面前供養這些香花水果,全是假的,為什麼?香代表什麼?香代表戒定真香,我有沒有修戒?有沒有修定?我真的是持戒修定,念佛也是修定,得念佛三昧,得清淨心,我這個香花供養就有意義,它真代表了。否則的話,你來燒香供花的時候,你後頭沒有東西,假的,不是真的。你供養能得到什麼樣的福,後頭有真的,就得福;如果沒有真的,得不到,什麼都得不到。
所以香代表戒定,水代表清淨心,心地真正清淨一塵不染,供這一杯水就功德無量,供什麼?供養我的清淨心,我真有東西,不是說假話。燈燭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那是什麼?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這都是捨己為人。你這個東西都沒有,你天天燒蠟燭白燒了,點油燈也白點了;你得有真功夫在,真修行,你這個供養才有意義。否則的話,全錯了。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有沒有,沒有關系,是真修行,你每天回向就是供養。這個修行裡尤其是利益眾生,佛都是利益眾生的,我們利益眾生是供養佛心、供養佛的弘願。我們不能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光做自私自利的事情,果報不好,這是真的。為什麼?你用的是佛法,可是你裡頭的用意跟佛的心願完全是相違背,佛是利益眾生,你是利益自己。縱算也利益眾生,但是自利的成分多,利益眾生的成分少。佛是圓滿利益眾生,沒有絲毫為自己,成就自己,實際上就是成就眾生。為什麼?自己沒有證得圓滿,你就沒有圓滿的福慧,你沒有辦法叫眾生得圓滿福慧。所以勤修善根是為眾生勤修的,不是為自己。代眾生苦,是真的代眾生,不是自利,為眾生什麼樣的苦都能吃。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可以不必修苦行,他建一個寺廟很簡單,只要他點點頭就有人供養他。在家弟子裡頭有十六個大國王,自己家裡也是王族,建個道場不是輕而易舉的嗎?為什麼要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代眾生苦供養。他要不做出這榜樣,他教人,特別是他走的時候留下兩句話,這些弟子們還在世間,沒有依靠了,佛在世的時候大家依靠佛,佛離開我們依誰?佛說了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我的體會,他一生的行誼就是為了最後說這兩句話,人相信。釋迦牟尼佛一生持戒、一生吃苦,別人不願意的他干得很快樂。如果我們都能夠學習釋迦牟尼佛,這佛法怎麼會衰?不可能,正法永住,哪有什麼像法、末法?這正法久住。現在不但戒沒有了,連十善業都沒有了,那就不是佛法,所以經典變成學術、變成知識了。現在大學裡用佛經開課,我過去在學校還教過五年,都變成知識、變成學術了。這個做法不能續佛慧命,對正法久住沒有幫助,慢慢的會把佛教變質了。聖學,佛學是聖學,變成世間的學術,現在一般學校哲學系裡有佛經這個課程。我們是不是願意看著佛經在變質?我們對不起釋迦牟尼佛。我教了五年之後覺悟,我再不教了,不但大學我不教,佛學院我也不教。我回到釋迦牟尼佛的老路,每天講經,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的事業,這叫佛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事業,天天講經。聽眾當中確實有真受利益的,不能受利益也種了善根,聞名得福,阿賴耶識裡頭種了阿彌陀佛的種子。這是個好樣子,世尊做了一輩子。
我們這一生也流浪了幾十年,沒有道場,沒有固定的地方,哪個地方邀請就到哪裡去。所以這麼多年來講了幾十部經,講得很雜、講得很多。現在知道了,當年自己沒有堅持,如果講一部經好,一部經自己成就,也成就別人。不要講得太多太雜,年輕的時候不知道,老師是告訴我,我沒在意。現在覺悟、明白了,所以不再走冤枉路了。《華嚴經》,台灣開心法師啟請,北京黃念祖老居士啟請,在台北韓館長,他們三個人啟請。我本來不想講了,韓館長往生前兩天,要求講《華嚴經》,我安慰她,答應她了,希望她病趕快好,沒有想到兩天之後她走了。這個信息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知道了,他代表這三個人來向我請經,我就答應他。所以好像是一九九八年開始講,講了四千多個小時,大概只講到五分之一。所以照我這個講法,一部《華嚴》講圓滿需要兩萬個小時,所以我不想講了。我想專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內容跟《華嚴經》沒有兩樣,這部經講一遍也要超過一千個小時。我們只一座兩個小時,現在已經將近四百四十次,那就是八百八十個小時了。後面大概還有四分之一,我估計大概一千二百到三百個小時可以講完。一天四個小時,應該在今年十月到十一月可以把它講完。一部經就夠用,不要貪多嚼不爛。可是有同修說,希望《華嚴經》能夠留下去,幫助以後學大經的人。這說法不是沒有道理,我要不講,恐怕以後沒有人講了,這經太大了。所以一切都看緣分,我還有這壽命我就慢慢講;阿彌陀佛要我去的話我就早早去,我一切隨緣,我不攀緣。
...
修行兩個字這個意思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包括身口意,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言語是口業的行為,身體造作叫身體的行為,行為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這個也是要懂。所以修行在哪裡修?生活上修,工作當中去修,待人接物之處去修,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了過失就把它修正過來。善惡的標准是經典,分開來說,經論是修正我們思想的標准,戒律是修正我們身口的標准,你沒有標准怎麼個修法?這些不能不懂得。寺院庵堂大眾在一塊熏修定的一些規矩,那叫禮儀,那叫秩序。大家在一起有秩序、有禮節,不亂,整齊、莊嚴、清淨,這跟舞台表演一樣,讓社會大眾看到了,生歡喜心,生恭敬心,是這個意思。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所以佛法才講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表演,對社會大眾的,那叫儀規;真正修行是起心動念,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叫真修行,不離菩薩業。今天大多數人不知道什麼叫菩薩業,可是有很多在家人受菩薩戒了,受了菩薩戒不知道什麼叫菩薩業,那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假菩薩有名無實。真正修菩薩業的,沒有受菩薩戒,諸佛如來承認他是菩薩,龍天善神承認他是菩薩;世間人不承認,世間人認假不認真,你受個戒,拿了戒牒,你受菩薩戒,你是菩薩,他真認真,其它都不認識。所以真正諸佛菩薩天龍善神,他認真不認假,那個戒牒不算數,那皈依證也不算數,你得要搞真的,不能搞假的。
最後這一句,這最重要的,「不離菩提心供養」,換句話說,菩提心是供養的根本。菩提心從哪裡來的?從如法修行來的,不如法修行,哪來的菩提心?菩提心是覺而不迷,念念覺而不迷,這是菩提心,在我們這部經的經題後半段「清淨平等覺」就是菩提心。想想看,我們在一切處,在一切時,一切境界、一切境緣當中,是不是都能保持著清淨平等覺而不迷?這是菩提心供養。以這七種供養,上供養諸佛如來,下供養一切眾生,為什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他是平等的,這是真供養。我們把佛看得太高,把眾生看得太低,錯了,你沒有菩提心。因為菩提心是平等心,你心不平等,你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所有供養全是假的。修人天福報,為什麼?這好事情,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不能幫助你往生。有菩提心就行了,有菩提心你干這個全是功德,你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為什麼?你的心是清淨平等覺,這是菩提心。
早年在美國我跟大家講菩提心就是用經題,菩提心有體、有相、有用。體是真誠,它起用有兩種,一個是自受用,一個他受用,也就是一個是自利,一個是利他。自受用是清淨平等覺,全是自受用,他受用是大慈大悲。這個大慈大悲是從真誠清淨平等覺裡面生出來的,真正的慈悲心,真誠的慈悲,清淨的慈悲,平等的慈悲,正覺的慈悲,這是佛菩薩的菩提心。所以這個經,三輩往生裡頭講得很清楚,往生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十二個字講得清清楚楚,沒有菩提心不能往生。可是蕅益大師講得好,講得簡單,講得真實,對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真信、真願往生,這個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覺慈悲,就具足了。所以不少不認識字的,沒有念過書的,國內人講的,所謂是沒有文化的,念佛往生瑞相很好。那是什麼?人家心地忠厚善良,也就是所說的老實、聽話、真干,一般人看不出來,他成功了,他真干了,真的如說修行,他真干,所以他真有成就。
「又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如是,像《行願品》裡面所說的,你把這些東西都能做到、都能落實,那你是真供養。用不著在佛菩薩面前念供養詞、念供養咒,不需要,也不需要在佛菩薩面前去燒香供花,那都是形式,那不重要,重要是這些你真干,你真做到。「菩薩以聞名故」,這是菩薩的智慧,菩薩的聰明,菩薩的福德,聽到這一部《無量壽經》,或者聽到《彌陀經》,聽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於上述種種供養中」,前面所講的都是經裡經文都說到的,像這些供養的時候,「精勤修持,而無懈怠與厭倦之心」。他真干,學一條就做一條,學兩條他就做兩條,他真做。精勤修持,精是不雜不亂,勤是勤快、不懈怠、不懶惰、真干,這勤字。修是用佛法這個標准,修正自己的錯誤念頭、錯誤的看法、錯誤的言行,他真干、真修。持,保持不會失掉,就是說天天都干,沒有懈怠,沒有厭倦,愈干愈歡喜,當然不會厭倦。你照這個方法去修行,修了幾天感覺得厭煩,不想再干了,那是什麼?你沒有達到法喜,你沒有得到歡喜。真得到歡喜,他就繼續去干了。為什麼得不到法喜?你不是用的真心,你心不在焉。
...
『自然』兩個字貫穿全段。「乃因適得其中,而自然如是」,最重要的這一個字就是此地講的中字。如何能夠適得其中?大乘佛法裡頭,這個中字是中道第一義,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用真心、用自性,或者說用性德,一切都是自然的。這個自然,前面念老為我們說得很清楚,就是大乘經裡面所說的法爾如是,一切法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你不要在這個法裡頭去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你就錯了。為什麼?一動念你就迷了。你的心本來像水一樣,水很干淨,沒有染污,水很平,沒有風浪,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所有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智慧。你一動念就起個波浪,波浪就照不清楚了,水動的時候,照的景觀它就模糊,動得愈厲害就更照不見。古人用這個比喻非常之好。所以用心要如同鏡子一樣,用心要如水。
所以我們供佛,供佛、供菩薩,供具裡頭最重要就是一杯水,不是他喝,它不是喝的。那杯水是表法,叫我們自己看,我們的心跟水一樣不一樣,沒有染污,沒有波浪,表這個意思。供水就是用我們的真心去供養佛,它取這個意思。所以你供茶錯了,茶有顏色,有染污。供具這個杯子,最好用玻璃杯,透明的,你看得很清楚。它是表法的,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我們心像不像水這樣的平,那就是平等心;沒有染污,就是清淨心;它照,就是覺。所以一切供具當中,這杯水是最重要的,什麼供具沒有,就這一杯水,代表我們這種真心供養。其它都是附帶的,有可以,沒有也可以。我們得懂這個意思,這杯水就起很大的作用。
明白這個意思,古人有,現在我覺得比古人更有必要。為什麼?古人桌子上擺的是文房四寶,文房四寶裡頭就有清水。它做什麼用?洗筆的,筆寫完字之後,把它洗干淨。洗干淨之後,這個水倒掉,又要換一盤清水,桌子上有水。學佛的人這桌子上一杯水,讓我們時時刻刻看到,我讀書是不是真心?我寫字是不是真心?我待人接物是不是真心?這個妙極了。現在要是做官的人,辦公桌上擺一杯水,我處理事情是不是真心,是不是心像水一樣干淨、像水一樣平等?那不就是佛菩薩在做官嗎?佛菩薩在做事嗎?這妙極了!你不看不曉得,一看就馬上提醒自己,決定不能染污,決定不能夠起波浪,那你就適得其中。用真心是中道,為什麼?不偏不邪,你做的事都是好事,肯定是利益國家、利益人民,決定沒有利益自己的念頭。有利益自己,這水就變染污了。所以自然如是!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3/127270.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