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恆:『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原文】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論語‧子路》

 

【譯解】

  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說:『人如果無恆心,不可以當巫師醫生。』這話說得好!《易經‧恆卦》九三之爻辭說:『人如果沒有常德,羞辱的事也就跟著進來。』」孔子說:「無恆心的人,不必替他占卜吉凶了。」[2]

 

【儒學小啟示】

佛家有云:「勇猛心易發,恆久心難持。」相信有些人也和我一樣,總是對於自己虎頭蛇尾的處事態度感到懊惱,尤其回想到自己當初信誓旦旦的模樣,此時心中更多了些愧疚與罪惡感。或許有部分的意見會將這種行為模式的成因,上溯至養成教育的過程當中,父母過度的照顧與涉入,導致下一代欠缺責任感,但是了解到這樣的可能成因,似乎還不足以對既定的現況產生較為積極的改善力量。況且我們除了籠統地以「缺乏責任感」一言蔽之外,是不是還存在其他可以討論的空間?

此處暫且將在工作或學習上較無法表現出持之以恆態度的可能成因,粗分為「能力素養」與「知識技術」兩大類。若從生理與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欠缺注意力(attention)極有可能導致無法持之以恆的行為表現。注意力無法有效與長時間的集中,除了源於幼兒心智發展時期缺乏足夠的外來刺激之外,生理層面的因素也有可能產生負面影響,例如睡眠不足、肌肉張力不夠、聽力障礙……等因素。而面臨資訊爆炸的現實環境,人們的注意力也常處於外在資訊干擾的狀態之下,如何排除資訊過度的干擾,這都是我們平時必須培養的能力。我將這類屬於生理、心理層面,對注意力具有影響的因子,視為持之以恆的能力素養成因。

此外,造成無法有恆地處理庶務的另一項可能成因係來自於知識技術層面的不足,尤其有關於「目標」的相關知識與技能相對缺乏,包括:何謂目標?目標對於行動者所具有的功能為何?如何訂立目標?如何達成目標?……等。這部份的內容牽涉到管理與組織行為等知識,在此尚且無法進行更為深入的論述。簡要地說,可以從「目標的設立」與「目標的執行」兩方面著眼。目標的設立首重主要目標必須明確而不分散;此外,次目標的設立則能為參與者適時帶來成就感。而在實際執行的過程當中,如何產生激勵的效果,也是不可忽視的層面。

誠如宋儒所言,有恆實乃「入德之門」,任何聖賢的養成,無不始自有恆的態度。然而一旦檢索《論語》、《孟子》,卻只發現少量討論有恆的資料,這或許表示在當時「專心做好每件事」其實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毋庸贅言。此處特別加以分析論述,希望能對於缺乏恆心、容易見異思遷如我者有所裨益!

http://mail.tmue.edu.tw/~confucianism/post/013/new_page_5.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蓁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